今年,北京将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的5所普高拓展登记入学试点。
3月22日,这两区教委发布试点学校名单和登记入学计划,共有5所高中计划通过登记入学招生420人,被录取的学生将不再参加中考志愿填报。
这几天,这一招生改革举措引发社会讨论,“学生‘免试’升高中”成为其中热门话题。北京这项改改革举措利好什么学生?是不是有益于缓解当下社会的“普职分流”焦虑?对此,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教育界人士。
北京普高登记入学试点工作怎么样拓展?
澎湃新闻注意到,3月19日,北京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中提到,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法,2022年拓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的部分普高拓展登记入学试点,具体方法由东城区、西城区拟定发布。
随后的3月22日,北京东城和西城两区教委都发布了关于拓展普高登记入学试点工作的公告。依据公告,东城区试点校为北京第二十一中学和北京第五十中学分校,西城区试点校为北京第五十六中学、北京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和北京西城职业学校附设普高班。其中,前4所学校的登记入学计划均为80人,西城职业学校附设普高班登记入学计划为100人。
公告明确,已参加2022年初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具备普高升学资格且具备本区所在学校连续三年学籍的应届初三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登记入学,报名学生还需满足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达到B等及以上,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卷面成绩高于42分(卷面成绩总分值70分)的需要。
各试点校报名日期均为4月16日,每名学生仅可报名1所试点校(同时报名1所以上学校的学生将被取消报名条件)。符合条件的报名学生人数小于或等于试点校登记入学计划时,全部予以录取;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大于登记入学计划时,严格根据登记入学计划人数录取。
4月22日报名学生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看录取结果。
被普高登记入学录取的学生继续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为“合格/不合格”,不再参加中招志愿填报和其他招生录取。
这意味着,北京东城和西城或有共420名学生的中考成绩不影响他们入读普高。
北京招生新尝试是不是利于缓解“职普分流”焦虑?
这项被视为可让学生“免试”升高中的改革举措一经发布便引发社会关注。
对于北京这项招生改革举措,网上有的人觉得,可以让更多学习成绩不佳的中学生进入普高,缓解“普职分流”焦虑;也有人担忧登记入学的做法影响教育的公平性;还有人觉得,此次试点的几所学校中考分数线靠后,本身生源不佳,对大部分学生和父母的吸引力较小,政策影响力不会太大。
这项招生改革利好什么学生?
对此,有北京教育界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北京此次进行试点的几所学校中考分数线的确相对较低,因此对初中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可能吸引力不大;但给初中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尤其是可能考不上普高但又不想上中职的学生,增加了上普高的机会。
还有教育范围人士指出,此次北京拓展试点的两区内,高级中等学校生源有所降低,而这几所试点校对学生和父母的吸引力本身相对较弱,推行登记入学,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益于提高这几所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此的招生改革举措是不是有益于缓解当下的“职普分流”焦虑?
对此,上述北京教育界人士表示,就北京来讲,教育焦虑主要不在“普职分流”上,而在怎么样让孩子“上名校”上。由于北京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实质能上高中的学生不会低于七成,“普职分流”重压并不算太大;但同时,北京的教育资源丰富却不均衡,高中名校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和海淀三个区,“上名校”的角逐比较激烈。
澎湃新闻注意到,《建议》中提到,2022年北京普高招生规模7.4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3万人左右。按此计算,普职比约为7:3。
“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有部分中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停止学业,预计北京实质有超越七成的初中毕业生能上高中。”上述北京教育界人士进一步说道。
还有教育界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若登记入学试点校是北京普高里的名校,则实质就等同于高中实行多样化招生录取,改革意义会更大;不过,高中实行自主招生会涉及教育公平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推行起来会比较复杂。
尽管登记入学举措未必能缓解北京父母、学生的教育焦虑,但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正在努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缓解教育焦虑。
《建议》明确:根据教育部关于健全优质普高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有关政策需要,将北京全市优质普高高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校额到校政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进步。
这意味着,一般初中学校毕业生或有更多进入优质高中就读的机会。
来源:澎湃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